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绳耿”——“剩井”之村名演义

  • 利见桥人舒中
楼主回复
  • 阅读:3461
  • 回复:0
  • 发表于:2016/1/12 9:44:20
  • 来自:山东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博兴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绳耿”——“剩井”之村名演义

                (根据村民口述整理)

                     宋来喜

 

    博兴县庞家镇绳耿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20余华里处。是远近闻名的大村。可是,不知从那年那月开始,村民乃至十里八乡的人们,都把村名叫成“剩井”(音),却很少有人叫“绳耿”。原因何在?在最近绳耿村文化资源挖掘中,发现其村名的由来及演变,还有一串跌宕起伏、耐人寻味的故事。
  说来话长,在众说周知的洪武移民大迁徒队伍中,有一路人马特别引人注目。他们被长长的麻绳捆着手臂,连成一串,从山西大槐树下出发,向着齐鲁腹地,渤海湾畔奔来。其中,有一对年轻的耿姓夫妇,愁容满面,身心疲惫。双双望绳兴叹:“咳!无情的绳子啊!没想到你竟出自我手,却又缚住我手,真乃悲剧也!”原来,这对夫妇家族有着打麻绳的传统手艺,向来以绳为业,以绳糊口。没想到,这场突如其来的大迁移,使他们背井离乡,舍家抛业,后退无路,前途渺茫,可谓‘做绳自缚’,能不望绳兴叹吗?
  这串队伍在官差的押解下,昼夜兼程,车马劳顿,来到这济水(今小清河)和大清河(今黄河)之间,发现这里荒无人烟,土地辽阔,水草丰沛,实属易居之地,官差便奉命给移民解开绳索,发给“迁证”。移民们独门独户者有之,自由组合者有之,三里一帮,五里一伙,各自寻找落足之地。从此,这里便有了星罗棋布的村庄。
  话说那对耿氏夫妇,来到现在“绳耿”村所在之地安营扎寨。一边垦荒播种,植菽栽麻,春稼秋穑;一边又重操旧业,打绳卖绳,养家糊口。年复一年,耿家繁衍生息,人丁兴旺,逐步形成村落,由原来“打绳耿家”演变为“绳耿村”。并将“绳耿”村名由官府备案,造册行文,延续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形成村落后,他们便在村中打了一口水井,供全村人畜用水。上下数百年,这口古井为绳耿村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古井处发现刻有“洪武二年立”的砖块,见证了古井的真实性。由于耿氏绳业的兴旺,也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兴起,先后又有邢、张、姜、高等姓的务农经商户入住这里,形成了当时当地较大的村落。发展较快的当属邢氏家族,农商并举,兴旺发达,邢家集中居住的街道,成为商贾往来,官衙行辕的南北通衢,被誉为“邢家大道”。 

后来,没想到耿氏家族中出了两个壮汉,给这个家族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壮汉是兄弟俩,一个叫耿振江,一个叫耿振水,两人都身高八尺,膀阔腰圆,黑似铁塔,力大无比。即然身强力壮,就必然能吃能喝,因此,人送外号“没有饱”和“饱不了”。身大力不愧,经常有人借用他俩为其效力,兄弟俩只要受点小恩小惠,或能混顿饭吃,就不分青红皂白和是非曲直,都爽快的替人效力。
  当年,刘家圈村和龙注河村多年积怨,经常聚众打架,两村寡众悬殊,圈村打不过龙村,每次都败北而归。虽然打不过,也要奉陪到底。因此,便有了“圈打龙注河一一硬撑”这条流传至今的歇后语。为了出这口气,圈村首事(村长)便想到了壮汉兄弟,亲临绳耿,聘请壮汉,承诺事成之后,必有重谢。两人见有利可图,便一口答应。是日,两村像下了战书一样,双方队伍如约而止。只见龙方人多势众,个个肩扛叉把扫帚,人人手拿长枪短棍,气势凶凶,杀气腾腾。再看圈方,人数明显少于龙方,且多数人赤手空拳,像是来逛大街、赶闲集的。这时,只见耿氏兄弟,悠闲自得地倒背双手,各自靠在路旁胳臂粗、丈余高的枣树旁。龙方首事见状,遂指挥队伍开战,说是迟,那是快,只见俩壮汉弓腿弯腰,背手抓树,大吼一声,顺势将枣树拔起。又转身抓起树身,像扫帚扫大街一样,向着龙方阵营扫去。顿时,龙方阵营大乱,丢盔御甲,落荒而逃。龙方首事灵机一动,忙上前道歉,从此,双方言和。

对壮汉的所作所为,褒贬不一。赢得了甲方,就得罪了乙方,如此天长地久,自然得罪人不少。而他俩却越发目中无人,趾高气扬,专横跋扈,弄得左邻右舍,十里八乡鸡犬不宁。这年麦收季节,壮汉兄弟俩路过一家打麦埸,主人家正在场间吃午饭,没注意到他俩路过,自然就没有说让他们吃饭的礼道话,俩人由此愤愤不满,心生歹意。由“吃不饱”望风,“饱不了”悄悄走到打场用的碌碡旁,像抱西瓜一样,把个上百斤重的大碌碡抱在怀里,来到场边一棵柳树下,轻易而举地将碌碡撮到了树杈巴里。主人饭后找遍全场不见碌碡,正在纳闷,忽见碌碡在树上,明知是壮汉所为,却又敢怒不敢言。像这样的恶作剧,时有发生,屡见不鲜。
  在耿家兴旺时期,村中有些好事之人,对耿家的兴旺既羡慕嫉妒恨,又对耿氏兄弟的行为不满,遂请来阴阳先生对付耿家。在阴阳先生指点下,他们在耿家坟茔北边挖了一个湾,以破耿家风水。果然,也不知是天意还是人为,从此以后,耿家发生了巨变,人丁家业由强到弱,由弱到衰,至直人绝家亡,绳业失传。这虽然是迷信传说,但又不得不信,而且后人又有“宁在坟前挖个湾,不在坟后掘一锨”的颜语,流传至今。 

故事讲到这里,还没说到为啥把“绳耿”叫成“剩井”呢?不要着急,要知它的来龙去脉,且听最后一个美丽的传说。耿家虽然人走业失,但是那口老井还在。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打井人。虽然人们对像壮汉那样的少数败类恨之入骨,却对立村创业有功的耿氏夫妇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耿氏夫妇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勤俭持家的本色,更感激先辈们为建村立业,兴农拓商做出的巨大贡献。 

  据传说,某朝某代,绳耿村某届首事(村长)临终前,将村理事(村委)们叫到病榻前,语重心长的说:“耿家人走了,打绳子的手艺失传了,耿家啥也木留下,只剩下了那口老井……,剩下了井……,剩井、剩井……”说罢,驾鹤而去。理事们悲痛之余,慢慢领悟了老首事的良苦用心,一致同意将村名叫成“剩井”。但因“绳耿”村名已在府衙登记造册,又有特殊纪念意义,绝不能放弃。仔细揣摩,“绳耿”——“剩井”,前后是谐音同韵,不妨两者兼顾,双名共用。

于是,最后决定:书之——《绳耿》,唤之——《剩井》。

美丽的传说虽无据可查,但听来似乎靠谱。那就让我们共同分享这个美丽的传说吧!
   祝愿昨日绳耿载入光辉史册!明日剩井更加灿烂明媚!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