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五十多年前我县北部怎样过春节。1912年废除阴历我县照样过。

  • 黄河东流水
楼主回复
  • 阅读:2074
  • 回复:0
  • 发表于:2018/2/18 20:09:17
  • 来自:山东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博兴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现在过的春节,民国以前叫做“元旦”或者“新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宣布使用民国纪年,并废除阴历,采用公历,将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取消农历的“元旦”。政令下达后,推行困难重重,阻力太大。听老人回忆;我县(含蒲台)当时由于地域偏僻,消息闭塞,那几年春节不但无去消,反而更热闹。袁世凯就任总统后将阴历的元旦,定为“春节”,并于1914年实施。还批准将端午定为夏节,中秋定为秋节。从此,中国有了两个新年:公历的元旦,农历的新年。(民国之前只有农历新年)。
 一年一次的“元旦”(即春节),它的主要内容是:迎新。百姓人家,最常见的是把屋子院子打扫一新,连被褥都要晾晒干净,锅碗瓢盆、茶壶茶碗祭器也得擦拭洁净,还得添新碗新筷。
  迎新,贴春联是最重要的一项,除近一,二年有亲人辞世外,不管穷富,不论社会地位,不可缺少。春联禁忌使用俗气铜臭气的对子。应使用文明,高雅,平安如;“自省自立勤耕耘”,“积德积福厚收获”。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阳春开物象,丽日换新天,。很少用发财发家之类。横披,大都用“国富民强,人寿年丰,勤简持家,瑞气映门”等。这也是我市春节文化之渊,文明之根。同时人们还要穿新衣,换新灶王爷,帖新年画,俗称“里外三新过春节”
  每年春节除夕头等大事是祭祖。一般由家族的长辈将家堂(我县俗称轴子),挂在家族中最长者家中墙上,桌上摆上春节最贵重的祭品,家堂上面有全家族去丗的辈份,姓名,称谓,按丗排列名字。初夕下午,由家族中最长者持三柱香,带领全家男性大人小孩,到村外面朝祖坟,祈求去丗亲人,先祖回家过年。并和后人祭祀先祖,并给长辈祈福。给晚辈平安。没有大家族可以祭祖时就在屋子里的专用龛里放几碗祭品,燃上香烛,跪拜叩头世祖,自求多福。除了祭祖,迎财神也很隆重。正月初二早晨,每家正房的门旁都用黄表纸折叠成长方型,上方三角形的牌位,用毛笔写上;天地三界,神之位。要摆上供品,下跪祈愿,烧香烧纸,忌放鞭炮,(怕吓走财神爷)然后祭财神。迎财神。
 还有些人家 除夕夜找到无家可归的流浪人,让他们去迎财神爷,很多人还把年三十的水饺放在磨盘上让无家可归的流浪人食用。(当时,每家都有石磨)。如果那家磨盘上的水饺被人拿走,证明财神爷来过。这也是象征行好事就是迎财神。
  早先过春节,先是除夕夜放“花炮”,断断续续放到正月初五,这个“花炮”可不是简单地听个响儿的“鞭炮”,“炮”是最低一级的,高级享乐是“花”。“花”的成本昂贵,“炮”就是草纸包裹火药。即呛人又危险,不过那时无环保意识之说,图的是花样虽少,成本很低,还是不可缺少的。除夕子时来临,那一会,满村都是鞭炮声,之后就安静下来。
  小孩打灯笼是从年三十初夕夜开始,陆陆续续到正月十五。五十年代前,农村无电灯,到了夜间,一片漆黑,小孩能提上一只纸糊的,带蜡烛的灯笼,灯笼的样式多式多样,圆方,高低都有,比豆粒大的棉油灯亮多了,许多邻家小孩人首一盏,排成一行,也给春节带上一层欢乐的色彩。
  以前的除夕夜人们一般不睡,直至子时过后,此时连双岁,分二年,俗称守岁。家族的成人们必需到最长辈或族长家的家堂供桌前,边喝酒边谈心,谈家族史,谈全年的收成,谈来年的打算,谈天说地,谈古说今,直到天亮。
 正月初一,最重要的是拜年,家族的晚辈必须给家族长辈叩头并祝福问安。大家族还必须到各个有家堂轴子的先祖与去丗的祖辈送他们的亡魂回家。然后,邻里之间年龄低的给年龄高的问安问好,朋友之间也可相互问安祝福。
我们要做博兴好网民,不传谣,不信谣,不造谣。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