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老家拾亿——原野的风景

  • 月是我
楼主回复
网络文学俱乐部网络文学俱乐部
  • 阅读:2323
  • 回复:1
  • 发表于:2018/11/6 16:36:50
  • 来自:山东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博兴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老家拾亿——原野的风景

 

 

王子营

 



冬的风景有些单调,原野露出了本来的颜色,黄叶落在路旁沟的旮旯里隐藏着,要不是仔细寻还真难发现。那时的乡亲啊,把这些掉落的树叶子都当宝贝,初冬里,早早地起,太阳刚露脸,落的树叶一扫而光,大人耙子搂、包袱背,孩子筐子捡、长线穿,一帮孩子就等在路旁的大杨树下,一阵风儿吹,树叶哗啦啦的响,飘悠悠的落下,被孩子们一抢而光。这是小时候的风景,原野里除了那点还青点的麦地,沟里、路旁,寸草不生,都被捡拾的干干净净,就连田埂上的棒子根也被捡拾出来,敲打干净上面的土,背回家里当柴烧。啥也缺的年代,柴禾和粮食一样重要,那时农村人的话,“缺烧得少吃的”,柴都放在粮的前面,足以明说柴的重要。所以,每当秋来,田野被搜刮的一干二净,甚至沟头崖岭上紫秀槐的根都被刨出来当柴烧,沟渠就被彻底扒光了,露出了赤裸裸的原形。沟是沟,渠是渠,路是路,就显得田野很敞亮,很洁净。不像现在的田野里,沟是满的,满满的枯草,一丝气都不透,吐了穗的苇草在风中摇曳,这可是以前的宝贝呀,盖屋用的苇箔都用它,那时的苇草刚吐穗就被一抢而光,还有那些蒲子,是不允许偷割得,那是队里的财产,都是生产队秋后分给各家各户,晒干了等来村里收得卖钱,对每个家庭来说,这是一笔不少的收入,谁家也看得很重。现在,谁还要呢?蒲苇都成了舍儿,一年年的就那样自生自灭,堆满沟渠,现在的孩子都不理睬,不像俺小时候,沟里干干净净了,还从家里偷拿了火柴去放坡火,看着火烧起来,觉得很开心,特别是放了寒假,在家闷了,一帮帮的孩子在田野里乱窜……

其实,站在村后望田野,我最想的还是消失的场院,场院里的麦穰垛,还有秋后满场的柴垛,俺们就在这里面捉迷藏,在麦穰垛旁躺下来,身下是软软的麦穰,还散发出一股股麦香,再加上暖暖的太阳照着,美美的睡一觉,很享受,很惬意。我记得我家的东边原先是一片场院的,从北往南依次是四队、三队、五队的场院,最东边隔着一片棉花地是六队的场院,一队的场院紧挨着北湾,独记不起二队的场院,是不是和一队正对着,我苦思冥想后还是不能确定,能确定的是一队的东边是种子厂,也是很大院落,很多的房屋,养了很多匹高头大马,那些枣红色的大马长得很威武,听村里老人说,这些马都是部队里淘汰下来的,俺村里是个地方收容点,最多的时候一次能收容几十匹马,这些马大多歇着,很少干活儿,也许是他们立了功的缘故吧,特给了它们个养老之地。改革开放前夕,种子厂快解散的几年里,这些马拉开了大车,当时,种子厂好像有三辆大马车,都是三匹马拉着,看上去很气派,这些马车是公社管还是村里的,我还真说不清,说不清的还有这些马最后到底去了哪里,反正分地单干后,种子厂也没了。

种子厂没了,场院依然有,分地单干后一直到1996年吧,场院才逐步被泊油路所代替。那时,村里的大街小巷都硬化了,再加上联合收割机的普及,光指望晒粮食,自家的门口就够了,再也不用那么大的场院,费那么大的劲儿去泼场、碾场,很费工费时的,还占了大片的地。那些留在场院里的麦穰就是准备着秋时和明年碾场用的,一年碾两次场,麦上和秋上,碾场就是铺上一层麦穰,牲口拉着石碌碡压实,场院就又平又实,打场、晒粮食,作用大着呢。老祖宗们就是聪明,这个方法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却在改革开放后结束了。

我喜欢场院,就喜欢它的敞亮,孩子们都喜欢到场院里玩耍,尽情地快跑,嘻嘻哈哈的追逐,哪怕是摔倒了也磕不着,最多疼一会儿,咬牙坚持一会儿就好了,摔不断胳膊伤不着骨头,毕竟场院是软的,又很干净,没有碎砖头啥的,场院不用了还能生些墩子草,就像铺上一层绿毯,软的很。这场院不但是孩子们喜欢,一群群的麻雀都赖在这不走,忽的飞起,又忽的落下,像一阵风,叽叽喳喳叫个不停。还有那些鸡们、鹅们在场院的沟里刨着,乐不知疲,赶都赶不回家,就是淘气的小孩子们撵着,它们也只是跑开去,并不离开,这是它们的觅食地,公鸡被撵急了眼还返回来拍着翅膀,梗着头去啄咬小孩子呢,大些的孩子不怕,小点的孩子没命的逃着,都吓哭了。

一段时间里,场院还是村里女人们练习骑自行车的地方。那应该是1979年后那几年里,家家有钱了,都买得起自行车了,骑自行车下洼干活又快又便当。于是,村里女人都学骑自行车。娘也是那时候学骑自行车的,就在俺三队的场院里。那时,俺还在村里住,娘学自行车时很费劲儿,她胆小,身子又重,学啥也慢,开始学推自行车,腿脚还光碰车蹬子,学车就很费劲儿,两三天的时间才敢骑上去,后面还得有人扶着,偷着给她撒开,她骑得很好,很稳当,一下子看到没给她扶,慌了,一下子摔倒在地上,摔得腿脚胳膊疼,好在一场雨后,场院松软了,也只是摔得疼,伤不到筋骨。最终,娘学会了骑自行车,由于当时家里就一辆自行车,爹天天骑着上下班,娘大半年没骑,等买了新的自行车再让她骑,又不会了,不会又怵头学,只好放弃了,吃了些家人的言语,没人再逼她学自行车。娘不会骑自行车,最终吃了些苦,南洼地离着二十多里路呢,平时下洼种地,她都是靠两条腿走,谁也帮不上她,很多年里,就她一个人在家里,家里的活都是她的……

其实,我是很避讳想这些的,徒生些难过,啥也不会得到,在这初冬的上午。是的,我是给娘上完1十月初一的坟才走到村后的田野里的,尽管是农历九月的下旬,离着初一还有好几天,可我等不及了,总想回来看看。再说,上坟宜早不宜晚,这是农村的习俗,就像三年孝期里,只能上午上坟而不宜下午上坟一样,俗约成规的,没有人去评判对不对。

如今呢,场院的风景早成了记忆,大部分场院都盖了屋,东边紧挨沟的场院还成了取土场、垃圾坑。娘的开荒地就紧挨着东边的沟,那是家里的地承包出去后,娘在家闲着不适应,她就平了垃圾堆,上面盖上一层新土,她可是忙活了好几个月的,才开出了大半亩的土地。村里人见她这样做,都抢着来开荒,还有人家雇来小型挖掘机,填平了最深的垃圾坑,都整成了一块块方地,这样也好,改变了村东的面貌,消灭了蚊蝇的孳生地,环境就好些,种些庄稼、蔬菜,也能有些收入。

如今,村里的路都硬化了,美丽乡村建设,有专人收集垃圾,垃圾再也不随地扔,到处见。村东的柴禾堆也不见了,麦穰垛早没了踪影,现在的人真幸福,做饭不是液化气就是电,冬天也不生炉子了,嫌脏,都是电暖气或是空调。只是田野里满沟的枯草显得脏,一副败景儿。是呀,没有喂牲口的了,那些年稀罕的草没人要了,整个冬天里都在沟里,一茬茬腐烂、春来再生。“野火烧不尽”,现在的孩子都娇娇着,都在家里不是上电脑就是玩手机,再不是那些没事儿闲得上坡放野火玩的乡野孩子了。那时候,家家孩子多,大人们天天为一家子吃的忙活,谁也顾不上孩子,管都不管,干活累了,心烦的时候冲着孩子又骂又打的,那时的孩子都是粗养,不像现在的孩子,都十七八了,上高中了还看着,上学送放学接的,都是精养着,都捧在手心里,养在花瓶里,这也是计划生育结的果,物稀为贵,孩子少当然稀罕。

我就这么胡思乱想着,想着过去,看着现在,老家的风景截然不同了,老家的人也有很大的变化,这个时节里,居然有很多五十岁左右的人不是在田野里遛弯就是在坑塘边钓鱼,何时他们如此的清闲,不像刚改革开放那些年里,谁也是拼命的干活挣钱,早早地走,晚晚的回,两头不见太阳。是现在的人懒了?好像不是,假若缺吃少穿的,谁也没有心情闲着享清福,定是生活条件好了,手里不缺钱了,也没必要再那么辛苦挣钱,懂得养生了,农村人有了新的活法。看他们这样享受生活,其实我是嫉妒的,我还没有这样心情享受生活的 ,在外奔波了快三十年了,每天的忙碌也不知自己忙碌啥。

脑海里总是小时候生活的片段,又渴望,更是叹息,这里面更多的是家的变化,所以更怀念过去的日子。想着冬天田野的雪景,东方天际冉冉升起的太阳,远看着被雪覆盖的村庄,从小到大,不同的风景变化都是想的,却不想要现在的风景,因为我失去了最亲的人,也失去了最美的风景。那时,尽管贫穷,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

老家的风景啊,我不该这样伤心的看着你。可我已经寻不回景中人了,不管是在路上还是在田间,连站在常喊我的地方也空无人影,如今的风景再好,也激不起我心中一点涟漪……

2018年11月6日
  
  •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发表于:2018/11/13 11:16:03
  • 来自:山东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风景还是不错的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