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粮食情结

  • 月是我
楼主回复
网络文学俱乐部网络文学俱乐部
  • 阅读:2541
  • 回复:11
  • 发表于:2019/3/20 15:47:46
  • 来自:山东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博兴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建国70周年文章专文

粮食情结



从中国历史上看,无论哪朝哪代,对粮食的情结,无论官家、百姓都视作命根子,也许这就是农耕社会的特色吧。在西方社会里,粮食就不那么重要,人们以肉食为主要食物,粮食只是补充。其实,中国的游猎民族也以肉食为主,中原地区,那就是以粮食为主了。我祖辈在中原生活,就不说有些历史时期因战争、涝旱灾害引起的粮食短缺,饿死者不计其数的惨状了,单说我从小的经历就可知道粮食对农民有多么重要了。

我生在1970年,五岁前的记忆是模糊的,甚至可以说是空白的,只能和娘唠家常时才知道些过去的事,有些事娘唠叨了很多遍,说她分家时,奶奶就给了一簸箕地瓜干,一颗粮食粒子都没给,不是不给,而是没有,又是个春上,村里有粮食的人家很少,有地瓜干都是好的。你奶奶家从老辈里穷,又是个外来户,你爷爷老实,自己那点开荒地都保不住,很多年里,都被那些大户抢去,幸亏你奶奶是个要强的,村里人都怵她,那些年才好过些,春里能积攒些地瓜干就算好的,很多人家过完年就去南山里要饭,一直到麦口才回来。

还有咱家分得枣园子里两间小茅屋,透风撒气的,一步就能迈到炕上。刚分家那阵子,我和你爹守着那簸箕地瓜干,只有在很饿的时候才吃一块,都是生吃,想煮点熟的也没有柴禾,你爹天天去汉家河割苇草,晒得半干不干的就烧,一烧满屋子烟,呛得人喘不过气来,饭往往做不熟,就半生不熟的吃,那个时候真是穷啊,连点咸菜都没有,我和你爹就是蘸盐离子吃饭……

我记事的时候已经是生产队,生产队里打粮食不多,一到分粮食的时候,几十口子人围着,唧唧喳喳的,谁也想要好的。其实,最好的都留了种子;再留出公粮,上交国家的一定是好的,这谁也没意见;后那些军烈属、五保户再分;剩下的才是社员分的,剩下的是啥?好的没多少了,都是些发霉的、不饱满的粮食,分的时候,谁不盯着那堆好粮食,按人口分还好,要是按工分分,那些家里没劳力的就吃大亏了,可有啥办法呢,“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很公平的。

当然,有时候也按人口分,人口多的,少劳力的就赚些便宜。俺家里不论是按人口还是按工分,都是个中等户,爹在外面干临时工,吃个平均劳力的工分。娘呢,自己也能挣出她的口粮来,怎算也是个中等户。家家户户分得好粮食都存起来,存到大瓮里,除了六月里鼓捣出来晒一遍,一年都不动,动的是那些发霉的麦子,分回家来,先用水淘洗,洗干净后晒干,等年节时才吃,磨面蒸馍馍,这样的麦子蒸出来的馍馍并不好吃,发粘,一股浓浓的霉味,可这就是好的,只有过年时才吃上几天,平日里却吃不着。娘又说我小时候,一生日的孩子吃啥?一勺子面、两勺子棒子面,放一勺子油烙现食,这就是好的,馋的你哥哥就光抢你的,急的你两手捂着,我挑水回来还嗷嗷的和我说,那时你还不会说话呢……

哦,那时家里的日子真难。不但我家,家家户户都这样,农民把粮食看成是命根子,看成是家里的最大财富。大些了,我深有体会,在五六岁的时候,娘就领着俺兄妹三个去场院里剥棒子,剥棒子以斤数给工分,每次从场院里回来,我都是拿个大棒子回来,塞到袖筒里,娘还夸我,并骂哥哥不知道东西中用。娘拿着口袋去队里分粮食时,我也会装两小口带回来,大些了才知道这毛病不好,直到一次偷拿娘的钱买了个皮球被娘一顿好打,这毛病才改了。

但是,从小的耳闻目染,我也养成了爱干活的好习惯,这最能体现出来的是公元一九八零年单干时,地分到各家各户了,家里种地,我成了娘的好帮手,地里的活,样样能拿得起来,特别是有了牲口后,我会赶着牛车和娘下洼。单干就是好,各家的粮食也多起来,也就不过两三年时间,窝头不吃了,家家吃上了白面馒头。所以,说起来,农民都感谢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他让人民吃饱了、吃好了。忍饥挨饿怕了,谁也很满足。农民对粮食有很深的情感,那些年里,谁家也存着四五千斤麦子,都舍不得卖,年年丰收年年存,瓮里满了装袋子,一袋袋的粮食堆满了粮屋。那时村里,谁的脸上也是笑,谁的劳动积极性也很高,农忙季节,老婆孩子都在地里忙。

进入二十世纪后,农民不存粮了,粮食不再是啥稀罕物,玉米成了猪饲料,高粱酿酒,袋装的面粉各处有卖的,馒头房也像雨后春笋般的多起来,人们不用费力自己蒸了,把麦子送进馒头房,吃饭的时候只管去馒头房拿热气腾腾的馒头就行,顿顿吃现蒸的,都不用自己生火,液化气炒个菜,熬点汤就吃饭,多方便呀。

再说,存些粮食隔段时间得晾晒吧,晒粮食可是个重体力活,妇女搬不动,得靠男劳力,男劳力都在外面干活,一天百多块钱挣着,耽误不起,存粮食成了负担,村里的磨坊都没了,磨面还得跑很远的地方。所以,农民也想开了,不存粮了,不担心挨饿了,社会富了,家家福了,粮食收回来在大街上直接晾晒干净就卖给了粮贩子,省心。

现在,农村里,谁也不在指望地里的收入,都在工厂里干呢,一月四五千元的收入,地里的收入成了添头,也不稀罕粮食了,到谁家去,说存着粮食,那都成了笑话,就算有存粮食的,那绝对不是村里的富裕户,一定是村里的困难户,困难户才指望地里的收入。如今,农业机械化了,那点地都是老人在家里搭理着,种子送到地头就给播上了,一个电话,庄稼就给收回来了,方便得很。农民都进了城,成了产业工人,甚至,很多农民都搬进了城里住,变成了城里人。

今年是建国七十周年,土地正在流转,新农村正在规划建设,惠民政策年年有,新时代的农民,社会福利也越来越好,正在一步步迈向康庄大道。粮食情结成了历史,就算是村里最老的人,问她还存粮食不,他会笑着摇摇头,啥年代了还存这个,一脸的不屑,倒显得我有些迂腐了。是啊,曾记得上小学时学过一篇附图短文,“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是多美好的憧憬啊,如今早已经实现了,我们新的梦想是中国梦,两个百年目标实现后,中国定是人间天堂,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们不用再为生计发愁,享受着最好的社会福利,劳动变成了一种乐趣,人们之间相亲相爱,仁爱之风吹遍神州每个角落,再要说起储存粮食,也是在人们的笑谈里。

哦,粮食情结淡是好的结果,这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不由感叹,中国盛世再现是中国***领导的结果。

2019年3月20日
  
论坛管理员论坛管理员
  • 发表于:2019/3/20 16:49:37
  • 来自:山东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那个时候是真穷啊
努力 微信:974227965
  
  • tziabgh
  • 发表于:2019/3/20 17:43:58
  • 来自:山东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那时候穷
  
  • 一鹤晴空
论坛达人论坛达人
  • 发表于:2019/3/20 17:56:34
  • 来自:山东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那个时候的人穷,但志不短,能吃苦,能耐劳,但不甘贫穷,所以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依依
依依: 说的对,现在想想还是挺羡慕那时候的,那时候的人们有干劲,不想现在这样懒懒散散
2019-03-22 10:02:06 回复
孝亲,敬业,尊师,助友,爱国 ,爱家,爱自己……
  
  • 好心情
  • 发表于:2019/3/21 11:58:37
  • 来自:山东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是多美好的憧憬啊
依依
依依: 我记得小学课本里有这两句话来
2019-03-22 10:02:43 回复
  • tziabgh
  • 发表于:2019/3/21 14:36:38
  • 来自:山东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那个时候是真穷啊
  • あ殇璃の
摄影俱乐部成员摄影俱乐部成员
  • 发表于:2019/3/21 14:46:01
  • 来自:山东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看到了不一样的生活
  • 依依
论坛达人论坛达人
  • 发表于:2019/3/22 10:03:15
  • 来自:山东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那是穷的有志气
论坛达人论坛达人
  • 发表于:2019/3/22 16:25:35
  • 来自:山东
  1. 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那个时候的人穷,但志不短,能吃苦,能耐劳,但不甘贫穷,所以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 tziabgh
  • 发表于:2019/3/23 14:34:23
  • 来自:山东
  1. 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那个时候是真穷啊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