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入党六十周年,特撰此文,以示对我们党,对老龄事业的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展现了新时代中国老年的精神风貌,向社会传递出正能量,是对老年人的深情关怀、对老龄工作的深深期许,让广大老年人倍感温暖、信心倍增。
引子:
1965年7月下旬,部队拉练来到威海市文登县小观镇濒临黄海的许家村。一天,许家大队一艘鱼船到近海扑鱼,突然,船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鱼网内负荷超大,像磁石吸住一样,有经验的鱼民判定不是大鱼,因为,近海超过100斤的鱼很少,且大鱼入网后摆动都很大,鉴于当时是集体财产,决定不弃网,返航靠岸。
经几小时缓慢航行,船在下午四时左右终于来到了岸边,但怎么起网也拖不动,只好到生产队牵来了五条大黄牛,在人们的大声吆喝声中,五条牛奋力将鱼网拖上了海岸沙滩。人们惊奇的发现,最末端的鱼网已成为一团,多层网缠绕着一只约1.8x1,5米椭圆型的大海龟,大海龟被鱼网多层缠绕,趴在沙滩上,口杯大的眼睛时而睁开,时而闭上,我清楚的记得,七个成人站在它的壳背上,它毫无反应。
以现在的法律规定,肯定放回海中放生。但那时,还无海洋动物保护之说,当时,生产队化肥奇缺,庄稼主要靠粪肥,有机肥,因此,决定将海龟解刨沤肥,第二天,由十几个青壮年合力用扁担抬着,将海龟用铡刀分割,沤制了肥料。
第三天,频临许家村的黄垒河发生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村里上年纪的人说,海龟(实际可能是海鮀,已无考)是“龙王的儿子”,杀死了海龟,惹恼了龙王,龙王必然要发大水。(这当然是一种迷信说法,实际完全是巧合)。 就是这次抗洪抢险,为我提前入党创造了契机。
正文:
1965年,部队到文登县小观公社浪暖口进行游泳训练,我以在海中徒手游9800米的成绩获第一名,记得我下海时是上午9,30分,上岸已是下午近15时.下海时露在海面的小礁石,上岸时已被潮水淹没,无影无踪。因为我游泳技术相对较强,为几天后的抗洪抢险打下了基础。
文登县有一贯穿全境的“黄垒河”,发源于崑嵛山,从小观公社浪暖口入海,许家村紧靠黄垒河东侧,7月下旬,突下大暴雨,文登北部山区的雨水全部汇入黄垒河,使该河最下游客水涌至,瞬间滚滚黄水犹如黄河。在很短的时间内,黄垒河堤的水面高出许家村一米多,情况突然,紧急,全村男女老少全部上堤防汛。哨子声,锣声响成一片,我们的临时驻地正是该村,抗洪枪险,自然成为部队义不容辞的职责和抗洪的主要力量。为确保万无一失,军民合力,冒雨加高加宽河堤,下午一时左右,在急流大浪冲击下,村西南角大堤出现了一处约40公分的管涌,情况十分危急,地方干部与部队首长决定全力向旋转着的涌口扔装满石块和泥土的苹果筐。由于涌口离岸较远,投掷困难,于是,临时决定组织几名水性好的战士下水接力传递投掷。为防意外,每人身上都系一条军用背包带。我水性好,必然首当其充,和另外七名战士,分列管涌两侧,接力传递,我和战士魏立藻离管涌口最近。由于身系背包带搬运碍手碍脚,太不方便,我和小魏干脆解开背包带,虽然岸上干部和首长严令必须系上,但一筐一筐的装满泥土石块的苹果筐以很高的速度与频率聚集于一处,很快堵住了涌口。避免了一场大灾难的发生,我们奋不顾身的表现也受了到部队首长与地方干部与群众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黄垒河水的自然特点是:水位上升很迅速,下降很急剧。军民经过严力组织,众志成城,连续作战,最终战胜了洪水,保住了大堤。保住了许家及其周围几个村庄。第二天,许家大队与临村王家大队社员敲锣打鼓到部队进行慰问,还送了锦旗和匾,至今我记的匾由团支部六位青年抬着,上写着;“奋不顾身抗洪枪险”“保卫生命保卫财产”十六个大字。
回到部队后,“老标图”班长(无线标识敌机位置的班)党员王学三找我谈话,说根据你的表现,推荐介绍你入党,如果你同意,可尽快写入党申请。(可能指导员已和他沟通过)。于是我连夜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经党组织考验。现在看来,有的可能认为是多余的程序,但在五六十年代,这种入党形式是很常见的,特别是年轻、资力浅的人,我就经过了这种有意安排的“考验”。
国庆刚过,部队拉练,在乳山县境,一天晚饭后,天气阴沉,指导员把我叫去,手里拿着一张军用地图,他把地图摊开说;“顺309国道往东到冯家公社万家村,村西北,有一无名高地,高地上有一片槐树林,具体任务你到了就知,按实战要求,为不暴露目标,不能带手电,就你一人,注意安全!”。
六十年代初,美蒋特务几次在我省海阳、荣成偷渡登陆,有的被全部擒拿,有的见海防守备严密企图逃窜,我们是野战军,我的业务又是无线通信,临时配合边防部队及时同海上舰艇发生联络是常有的事,于是,我带上雨衣,背上夸包,向十几多公里外的目的地出发。天黑看不清路,我就根据公路路桩标明的距离计算方位,十月的日照已明显缩短,晚八时左右已什么都分不清,更造糕的是下起了雨,当时农村均无电灯,加上雨夜,很难分辩方向,幸庆的是我记清了标明的目的地在公路北侧三百米处,万家村就在公路北侧,于是我按路桩标明的里数下了公路,顺着一条拐角的土路向北走去,刚走不远,忽看到左前方大约10米高处手灯闪了几下,我想;即然是没有标高的无名高地,山就不高,坡也不大,那时公路上夜间汽车很少,于是我便顺着斜坡径直向灯光走去,跨过几级不高的梯田,终于发现了疑似的槐树林,我赶紧奔向槐树林,黑暗中模糊看到有人用手电在照射栓在树上的一匹枣红马,随即,听到骑兵班长王元在喊,“可把你等来了,我看到下雨,唯恐你找不到,所以用手灯给你指示目标,咱们的的任务完成了,咱们一块骑马返回”!王元年长我六岁,战士党支部委员,平易近人,1964年,在电影“苦菜花”拍摄中,就有他驰马奔腾的镜头,多好的战友和同志啊!我至今难忘这位可亲可敬的老战友。

这匹马还出现在近景中,只是换成了演员。

第三天,也就是十月十号,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光荣的加入了党组织。并于1966年10月10日按期转正 。我清楚的记得,入党宣誓结束后,指导员还幽默的说:“你的入党日期好记,双十”。
在文登县小观镇许家村六十岁以上的人,对此次抗洪可能都有印象。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听说该村已由偏僻的小村,昔日的海滩鱼村变为威海市“南海旅游度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