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队伍建设,聚合文化书院师资。集聚部门、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非遗传承人、馆办团队、文化志愿者、退休老教师等多方群体,组建沉浸式公共文化空间服务队伍。搭建馆校合作平台,以打造“人民的终身美育学校”为目标,将生活体验、娱乐体验、人文体验有机融合,激发沉浸式服务新影响力。截至目前,共接待上万名青年学生开展非遗文化研学,并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青岛农业大学等 10 余所院校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
聚焦特色赋能,激发文化传承活力。充分利用文化馆场馆优势,深挖非遗资源,重塑“博兴非遗展馆”,展陈草柳编、布老虎、青州府花边、手工地毯、蓝印花布等极具博兴地域特色的非遗产品1000余件。通过非遗产品展陈布局、人文历史图文展示以及绘声绘色讲解,并融合参与性、互动性、研学性等多元属性,让参观者变参与者,享受沉浸式“心流”体验。
拓展服务领域,点燃文化惠民引擎。积极探索“沉浸式+教育”“沉浸式+旅游”“沉浸式+乡村振兴”等新业态,组织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走进课堂,与大家建立供需对接桥梁,累计创建沉浸非遗科普课堂200余次,被评选为山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典型案例、滨州市十佳“非遗进校园”亮点工作,线上举办“我们的节日”“文化慕课”系列云课堂50多期,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发布作品200余篇,阅读量超20万,多样的文化大餐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世界。(通讯:赵兵 张欣欣 责编:孙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