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阅读:4325
- 回复:5
- 发表于:2014/6/8 15:48:03
- 来自:中国 山东 滨州
- 楼主
- 倒序看帖
- 显示全部
博兴位于山东省北部,近些年来,由于境内不断出土佛教造像而引起世人的关注。尤其是北魏至隋代,发现的遗迹及出土的佛教造像尤多,在中国佛教艺术上占有辉煌的地位。 博兴位于山东省北部,近些年来,由于境内不断出土佛教造像而引起世人的关注。目前,博兴已发现龙华寺、般若寺、兴国寺、高昌寺等古寺庙遗址30余处,时代自北魏至清。尤其是北魏至隋代,发现的遗迹及出土的佛教造像尤多,可以说这一时期博兴的佛教文化及佛教造像艺术发展至一个顶峰,博兴也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佛教胜地。 现博兴发现北朝至隋代的寺院遗址近20处,其中规模最大的寺院遗址是龙华寺遗址,该遗址面积120万平方米,出土了大批的佛教遗物,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博兴博物馆内还馆藏龙华寺遗址出土的大批佛教遗物,其质地之繁,出土数量之多,纪年铭文之全,价值之高,在国内罕见,这些佛教造像为我国佛教考古与艺术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物资料。 一、龙华寺遗址佛教造像出土情况及特点 博兴博物馆馆藏龙华寺遗址出土的佛教造像300余件,这批造像的时代多集中在北朝至隋,造像材质有金铜、石、陶等,而且大多带铭文。形式有单体圆雕造像、造像碑、碑碣、造像座等,题材有佛、菩萨、比丘、弟子、飞天、供养人等,其形式之多样、质地之繁、艺术价值之高、纪年铭文之多为其他地方所少见,在中国佛教艺术上占有辉煌的地位。下面按质地的不同将龙华寺遗址出土的佛像出土情况介绍如下: 1、金铜造像 金铜造像是指用青铜铸造、表面鎏金可以移动的佛教造像。龙华寺遗址出土的金铜佛像有99件,时代自北魏至隋: (1)、1983年9月陈户镇崇德村贾效国在龙华寺遗址取土时,于距地表约40厘米处发现了一批铜佛像窖藏。发现时佛像盛在一红陶瓮中,出土时陶瓮已破碎,造像和泥土混在一起。1984年,李少南在?文物?第5期上发表?山东博兴出土百余件北魏至隋代铜造像?,对其中的42件做了介绍。当时清点造像数量为101件。这批造像埋藏地点为碱地,出土后,一部分文物锈蚀严重,浸泡于药水之中。在此后清洗保护时发现,101件造像中,有一部分是造像部件,经拼对组合后,发现这批造像共94件。其中有铭文的45件,能辩出确切纪年33件,其中太和6、景明1、正始3、永平1、熙平1、正光1、永安4、普泰1、太昌1件兴和2、武定2件天保1、河清2、武平2件开皇3、仁寿2件。其时代自北魏太和二年(478年)至隋仁寿三年(603年), 历北魏、东魏、北齐、隋四代,长达125年之久。其出土数量之多、跨年代之久、纪年序列之清,在国内罕见。从这批北朝时期遗留下来的铜佛像上,我们可以看出博兴地区的佛教文化始于北魏早期,经北魏、东魏、北齐至隋发展到巅峰,但巅峰过后又迅速消匿的历史。同时,它也从侧面反映了北朝时期该地区的佛教发展及社会经济状况,是我们研究本地区北朝佛教发展史翔实可靠的物化资料。 (2)、1984年4月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在龙华寺遗址调查时,在遗址周围的张官、冯吴等村收集到5件铜佛像。其中有2件带铭文,为“永安三年”和“开皇三年”。 这批金铜造像按形式可分为两类:带四足方座的造像和不带四足方座的造像。带四足方座的造像可分为单身佛立像、单身佛坐像、单身菩萨立像、双佛并坐像。这种像出现时间最早,一直延续到北齐时期,1983年龙华寺出土的两件带“太和二年(478年)”款的佛像,是目前山东发现的纪年最早的佛像,两件造像均带背光。北魏太和二年北魏时期的金铜造像多为单身佛、菩萨造像及两佛并坐像,末期出现了三身像。造像带背光和宽大的四足方座,风格古朴厚重;东魏延续了北魏时期造像的形式,但局部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开启了向北齐造像过渡的新风格;北齐造像式样增多,除带背光的造像外,还出现了单体圆雕和透雕作品;隋代以单体圆雕造像为最多,但透雕作品也更加成熟完美,同时模印造像也开始流行。 铜佛像的制作工艺是先制模,经浇涛成形后再进行锉、凿、刻、抛光、焊接、插镶等工序,大多铜佛像通体鎏金。有的铜佛像是一次成形,有的还需焊接组装,还有的是各部件单独铸好后用榫卯结构插作一个整体。这些铜佛像体积较小,最高者27.8厘米,最低者仅6厘米,皆体态轻巧,便于移动。 博兴发现的金铜造像时代较早,并且延续时间长。张文造像与河北石家庄北宋村、甘肃泾川玉都乡出土的十六国铜佛像有些相似,是目前山东一带发现最早的金铜像之一;北魏太和二年王上造像和太和二年落陵委造观音像是目前山东境内发现的纪年最早的佛像;发现的有纪年铭文的金铜像中,所纪年号有太和、景明、正始、永平、熙平、正光、永安、普泰、太昌兴和、武定;天保、河清、武平;开皇、仁寿。历北魏、东魏、北齐、隋四代。由此可知,从北魏至隋100多年的历史中,博兴雕造铜佛像的历史是没有间断的。东魏仅16年,遗于这一期的造像不多,铜佛像则更少,而博兴一次出土带铭文的铜造像就有4件,这些都是极为难得的。因此博兴这批金铜像被专家学者称为“中国小型鎏金铜佛像断代的标尺”。 这批金铜像中还有一些独特的造像,如佛装观音(太昌元年冯贰郎造观音像、武平元年孙天有造观音像)、立式弥勒(普泰二年孔雀造弥勒像)等。 另外,还发现有一件道教的老子像,这件像老子戴道冠,着道袍、蓄须、执麈尾、扶凭几坐于树下,具有道教造像的特点,但其身后头光中的莲瓣,舟状的光背及四足方座,却又借鉴于佛教造像的形式。该像是这批造像中唯一一件道教造像,表明当时已出现了佛、道融合发展局面。这件像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铜造老子像。 通过对博兴馆藏铜佛像的研究,我们不但可以了解到北朝时期小型铜佛像的制作工艺、造像特色、类型分期,而且对于研究当时的佛教艺术、宗教信仰及社会发展状况均具有重要的价值。这批铜佛像的发现,丰富了北魏至隋代佛教艺术的内涵,对研究这一时期山东地区佛教艺术风格和类型具有重要的价值。造像多带铭文,对认识当时山东地区佛教历史和社会状况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丁明夷曾根据这些资料,对博兴及周边地区的佛教艺术流传、铜佛像的分期与特点、造像人及题材等方面做了阐述。刘凤君在?山东地区北朝佛教造像艺术?一文中,以这批铜佛像资料及其它地方的一些资料为依据,将山东地区的北朝个体鎏金铜佛像划分为四期。 张淑敏等在《山东博兴铜佛像艺术》中,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及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将博兴北朝—隋代铜佛像划作六期,同时对当时的佛教信仰、社会背景等做了研究。可以说,正是博兴这批铜佛像的出土,引起了学术界、考古界对山东佛教造像的广泛关注,从而引发了研究山东佛教造像艺术的高潮。 2004年12月,博兴博物馆馆藏73件铜佛像东渡日本,在山口县立萩美术馆?浦上纪念馆举办了为其3个月的“中国山东博兴龙华寺窖藏铜佛像展”。展览开幕式上,有一百多人参加了学术交流会,日本十几家新闻媒体做了大篇幅的报导,在日本乃至东南亚引起了强烈的轰动。 2、白陶佛像 白陶佛是指以瓷土为原料,半模印制成型后入窑素烧,烧造温度大约在700~800度左右,出窑后再通身施以彩绘的一种佛教造像类型。这种类型的造像极为少见,迄今仅见于山东和河北两省。目前资料表明,山东发现白陶佛像约80件,其中60件是出自博兴。 现博兴博物馆馆藏的模印白陶佛像均为征集或公安部门移交而得来的,但均可确认其出土地点,即在博兴龙华寺遗址范围内或附近区域,按照造像出土和征集方式大体有以下六批,其中第一至四批是有明确的出土地点,第五批是征集入馆,第六批为县公安局移交,现具体介绍如下: (1)、1976年3月,博兴县龙华寺遗址东南的张官大队社员在推土垫房基时,发现一批北朝佛造像,有石、白陶佛像,其中白佛造像8件。 (2)、1990年春,张官村北挖鱼塘时出土一批石、白陶佛像,多流失,后文物部门征集素烧陶造像7件。 (3)、1993年春,张官村南村民在取土时发现一批白陶佛像,多流失,后文物部门征集到3件。 (4)、2000年12月,博兴县文物部门清理了遗址西北部一段裸露于地表的墙基,并从墙基东侧的灰坑中清理出数件造像残件及建筑构件,其中有1件白陶菩萨残像。 (5)、1983-2002年,还在龙华寺遗址东南的张官村、西南的崇德村征集到白陶佛像9件。 (6)、1995-1996年,博兴县公安局移交县文物部门一批文物,其中白陶佛像27件。 博兴博物馆馆现藏白陶佛像主要有佛、菩萨、造像座等题材。发现的造像皆为单体,尺寸较小,通高在10—20厘米左右,均是像身与座分别制作,像身下有榫柱,座上面有扁圆榫孔,两者插合后成为一个整体,但现存的大多造像有像无座或有座无像。造像有站立、结跏趺坐、倚坐形式,其中菩萨像全部为立像,佛像以结跏趺坐像形式为主。像均为半模印制而成,从侧面看仅凸显身体的1/2,头光尖部前倾。造像背面平素,尚保留有按压的指纹。造像制成后用刀具做局部修整,再入窑素烧,烧成后在表面涂以彩绘。 造像制作精细,比例适中,造型生动传神,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佛造像螺发,肉髻低矮近平,面短而丰圆,表情沉静,双耳下垂。粗颈、宽肩、隆胸,给人一种健壮之感。着裸露双臂的袒右袈裟,薄衣贴体,体形毕露;菩萨像头后带桃形头光,戴宝冠,束宝缯,面部方圆丰润,眼睑下垂,表情恬静秀丽。宽肩,细腰,腹部微凸,身姿轻盈,给人感觉不是一位救苦救难的菩萨,而是人间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特别是双手的雕刻,极为细腻,给人一种丰腴柔嫩、富有弹性的感觉。 博兴发现的白陶佛像均是出自龙华寺遗址,与其同出的还有北朝-隋代的其他材质的佛教造像,同时,根据造像的特点,如低矮的肉髻,短圆的面庞,粗颈、宽肩、丰胸及腹部微凸的身躯,轻薄贴体的服饰等等,与本地区北齐时期的造像极为相近,因此初步断定这类造像的时代为北齐时期。 白陶佛像是古代佛教造像中少见的类型,目前国内发现数量不多,迄今仅见于山东、河北。山东省目前发现80件,其中博兴就占60件。多年来,有关白陶佛像的资料一直未系统整理发表过,也未引起学者们的注意,2010年,博兴县博物馆与山东博物馆联合对山东境内的白陶佛像进行了调查整理,2011年8月,联合编著出版了《山东白陶佛教造像》一书,书中对博兴的60件白陶佛像及临朐、高青等地发现的20件白陶佛像进行了介绍,以期能引起更多的人对白陶佛像的关注与研究。 3、石佛造像 龙华寺遗址内发现了大批的石佛造像,质地有青石、白石两种,其中以青石为大宗。主要是1976年3月于遗址东南的张官村南发现一批石、白陶造像,出土数量不清,部分被毁或流失,1979——1981年文物部门收回70余件;1990年春,在张官村村北挖鱼塘时,发现了一批佛教造像及相关遗物;另外还在遗址周边村庄征集部分造像。 目前石造像的数量约有200件,根据造像特点,大体可分为造像碑、单体圆雕造像两种形式。博兴发现的北魏时期的石造像都是造像碑多为扁体式带背光,其形制古朴,佛像特点是面相清瘦,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衣服显得厚重、宽大,袈裟下摆外撇;东魏时期的石造像有扁体式带背光的造像碑和单体圆雕造像,造像碑多浮雕一佛二菩萨,在装饰纹样上,造像碑顶部的龙移到了主佛足部两侧,这是一个突出的特点。造型上,佛像面相方圆、粗颈高挺、身躯雄浑、衣纹流畅。这一时期佛像雕刻艺术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境界,被称作“东方维纳斯”的青石蝉冠菩萨立像和现存平原地区最高大的北朝石佛造像—丈八佛,均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可以说这两件造像充分代表了东魏时期雕刻工艺的最高水平;北齐至隋,石造像体量变小,主要以单体圆雕造像为主,并出现了由数尊单体造像组合成一组佛像的样式,如博兴博物馆馆藏的“西方三圣”,就是由三件单体圆雕造像组合而成的,中间是主尊阿弥陀佛、两侧分别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另外博兴博物馆还馆藏三件白石造像:菩萨、比丘、弟子像,这三件造像从颈部到脚踝的高度依次是:135、97、64厘米,比较有规律,推测当时应该是七身像组合,中间是主佛,两边分立弟子、比丘、菩萨,象这种组合,在博兴所存的兴益造像碑上可窥一斑。兴益造像碑雕刻于隋代,碑正中浮雕主佛,结跏趺坐,两边分立弟子、比丘、菩萨,由低到高排列。这时期造像着薄衣透体及衣纹简练的袈裟,躯体毕露,此等变化的原因大概与高齐反对北魏“汉化政策”的影响。 博兴出土佛教造像的综合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在中国佛教考古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对于研究北朝至隋代佛教文化的流传、信仰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这些造像许多有纪年,为我们研究北朝和隋代山东地区造像的演变提供了标准;也为流失海外的山东造像提供了可靠的对比资料;同时,对于研究北朝至隋代佛教造像的制作工艺、雕刻水平及类型、分期、材质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中尤其是铜佛像的出土,被专家学者称为是“近年来佛教考古的可喜收获”,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小型鎏金铜佛像断代的标尺”。 为引起社会各界对博兴佛教造像的广泛关注,打造当地有特色的佛教文化旅游品牌,博兴博物馆于2007年1月1日布置了龙华寺佛教造像艺术展厅。该展厅自开展以来,已接待各级领导及专家、游客近30余万人次,接待国家部委、省、市领导参观800000余人次,讲解员热情细致的讲解给领导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宣传博兴、提高博兴知名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