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博兴龙华寺佛像鉴赏

  • 龙华寺
楼主回复
  • 阅读:15054
  • 回复:25
  • 发表于:2014/6/8 16:29:29
  • 来自:中国 山东 滨州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博兴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孔钺造老子像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 )


单身老子坐像。通高13.6、宽5厘米。


    老子戴道冠,面清瘦,眉目细长,蓄长须。着对襟窄袖道袍,躯体瘦长。左手下垂扶案几一角,右手上举执麈尾,盘腿坐于四足方座上。身后有圆形头光及椭圆身光,头光内刻莲瓣纹。身后铸光背,上半部阴线刻一树,若垂柳。四足方座上刻铭文:“开皇十一年十月,道民孔钺造老子像一躯口德”。 这件像老子戴道冠,着道袍、蓄须、执麈尾、扶凭几坐于树下,具有道教造像的特点,但其身后头光中的莲瓣,舟状的光背及四足方座,却又借鉴于佛教造像的形式。该像是这批造像中唯一一件道教造像,表明当时已出现了佛、道融合发展局面。这件像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铜造老子像。


  
  • 龙华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6/8 16:30:46
  • 来自:中国 山东 滨州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孔昭俤造弥勒像  北齐河清三年(564年)(图六)

单身交脚弥勒像。缺底座。通高27 .8、宽26厘米。


像高9厘米。头戴宝冠,冠前束带,宝缯垂肩。面方圆。戴项链,着偏衫,披长巾与璎珞。璎珞自双肩下垂至膝交叉后绕至身后,交叉处穿一环形佩饰。长巾压于璎珞下,自双肩平行下垂至膝再上绕双臂飘于身体两侧。双手作施无畏与愿印,赤足相交而坐,臀下带榫。


像后有两榫,套接带卯孔的光背。光背正中有圆形头光和椭圆形身光,内分别浅浮雕莲花和忍冬,光背边缘凸起,内饰火焰纹。沿光背边缘有十一个凸起的方形卯孔,顶部卯孔接一舍利塔。左、右各五个卯孔接十个飞天,对称排列。飞天身姿呈“L”形飞舞,束髻,面方圆。裸上身,披长巾,着长裙,露足。双手上举,长巾绕臂飞扬,带端呈锐角状,若火焰燃烧,构思独特。光背后刻铭文:“河清三年四月八日,乐陵县孔昭俤……造弥勒像一躯……口世六事。”

  
  • 龙华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6/8 16:31:19
  • 来自:中国 山东 滨州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明敬武造观世音像  北魏永平四年(511年)


单身观世音立像。通高17.3、宽8厘米。


像高6.7厘米,头戴宝冠,宝缯呈鱼鳍状垂至肘部。面方圆,颈戴项饰,裸上身,披璎珞与长巾,璎珞自腰部交叉后垂于膝再绕至身后,呈“X”状,交叉处饰一宝珠。长巾压于璎珞下,裹双肩下垂至腹部交叉再上绕双臂飘于身体两侧。下着长裙,裙摆呈锐角状外侈,有一种飘逸的动感。躯体扁平,双手作施无畏与愿印,赤足立于覆莲座上。身后有四道同心圆头光及数重椭圆形身光,头光内线刻莲瓣纹。举身铸莲瓣状光背,上饰左右对称的火焰纹。


覆莲座下有四足方座。座上刻铭文:“永平四年正月六日,佛弟子明敬武愿身无病患,又为所生父母兄口姊妹寿命延长,常无患痛,敬造观世音像一躯”。


[此贴被龙华寺于2014-6-8 16:32:10编辑过]
  
  • 龙华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6/8 16:32:24
  • 来自:中国 山东 滨州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倚坐佛像


单身佛坐像。通高26、宽13.7厘米。


像高14厘米。磨光高肉髻,面方圆。双耳垂肩。长颈,宽肩。内着偏衫,胸前束带打结。外着袒右式袈裟,衣袖宽大。左手置膝,掌心向上右手施无畏印,倚坐,赤足。像后颈下、腰部各有一榫,套接一透雕桃形火焰纹头光。头光上部有三个小卯孔,呈扇形排列,各插入一带榫小化佛,现缺正中一尊。


该造像缺底座。

  
  • 龙华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6/8 16:36:33
  • 来自:中国 山东 滨州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菩萨立像


单身菩萨立像。通高16.5、宽4.5厘米。


像高12.9厘米。头戴莲瓣形宝冠,宝缯垂肩。面方圆。裸上身。戴尖顶项圈,尖部挂长茎花蕾垂至腹,花蕾下又挂璎珞垂至膝。披长巾与璎珞,璎珞自双肩垂至膝相交后再上绕双臂垂至身体两侧。宽大的长巾压于璎珞下,自肩部垂至膝相交后绕臂下垂。下着长裙,下摆宽松,略外张。腰束带,挂璎珞。带端有一珠状饰物。璎珞与腰带皆下垂至足踝。像头后有榫,应套接头光。现头光缺。像后可见长巾覆盖住后背,正中悬挂一铃形佩饰垂于腰下。

  • 龙华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6/8 16:39:23
  • 来自:中国 山东 滨州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薛明陵造像  北齐天保五年(554年)


单身菩萨立像。通高17 .7、宽6.5厘米。


像高7.6厘米,头戴宝冠,宝缯垂肩。面方圆,上身着紧袖天衣,颈戴项圈,披长巾与璎珞,璎珞自肩部垂至腹部打结后复垂至膝再上绕双臂垂于身体两侧,长巾自双肩沿身体两侧下垂。下着长裙,腰部束带及璎珞,璎珞下垂至足,呈“U”字状挂于腰间。裙带于腰部打结后垂至膝下。胸平腹鼓,双手作施无畏与愿印,赤足立于覆莲座上,下为四足方座。身后有四重联珠纹组成的同心圆头光和五重联珠纹组成的椭圆身光,内阴线刻莲瓣纹。身光外饰火焰纹。


举身铸莲瓣状大光背,边缘凸起。光背后刻铭文:“天保五年十二月十五日孔雀妻薛明陵敬造”。

  • 龙华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6/8 16:39:55
  • 来自:中国 山东 滨州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冯贰郎造观世音像  北魏太昌元年(532年)


一观音二胁侍像,一胁侍遗失。通高24、宽9厘米。


主尊观世音高8.5厘米,高肉髻,面清癯。内着僧祗支,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衣纹平行下垂,呈“U”字状。双手作施无畏与愿印,赤足立于覆莲台座上。身后有四道同心圆头光和两道椭圆形身光,身后铸莲瓣状大光背,光背上饰左右对称的火焰纹。光背下部两侧各有一方形卯孔,分别套接左、右胁侍。


右胁侍高6.8厘米,束发,面方圆,裸上身,披长巾 ,长巾裹双肩下垂至膝相交后再上绕双臂垂于身体两侧。下着长裙,下摆外侈。右手上举至胸,掌心向内,左手下垂提桃形物,赤足立于莲台上。左胁侍缺。


光背后阴刻铭文:“大魏太昌元年十一月十四日,清信士阳信县人冯贰郎为父母造观世音像一躯,并及居家眷属现世安稳,无诸患苦,常与佛会,愿同斯福。” 主尊所立圆台下为圆形覆莲座,再下为四足方座,座上刻人名:“像主冯丑环、妻范买、男继伯、妻程口、男舍那。”

  • 龙华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6/8 16:40:28
  • 来自:中国 山东 滨州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王上造多宝像  北魏太和二年(478年)


释迦多宝并坐像。通高14.8、宽7.9厘米。


右边坐佛高4.2厘米,高肉髻,面清癯。着圆领通肩袈裟,衣纹自双肩呈“U”字形平行下垂,转角圆润。双手置于腹前,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身后有椭圆形头光及莲瓣状身光,其内饰对称密集的火焰纹。左边坐佛与之相同。


两像后共铸莲瓣状光背,上部阴线刻中国传统楼阁式建筑。光背后浅浮雕一佛二菩萨,均呈坐姿。两坐佛共坐的束腰须弥座下为四足方座,正面上部刻陶索纹。座上刻铭文:“太和二年,新台县人刘法之妻王上为亡父母造多宝佛一躯,佑愿口家大小常与善会,所愿从心。”

  • 龙华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6/8 16:42:37
  • 来自:中国 山东 滨州
  1. 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蔺铁造像


单身佛立像。通高20.6、宽6厘米。


像高11.4厘米。高肉髻,面方圆。内着僧祗支,外穿袈裟,袈裟右衣襟甩搭左肩,衣纹断面呈阶梯状。下摆外张,呈锐角状。双手作施无畏与愿印,赤足立于覆莲座上。


头后有透雕桃形头光,边缘为呈锯齿状的火焰。头光后有铭文:“像主蔺铁”。

  • 龙华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6/8 16:43:21
  • 来自:中国 山东 滨州
  1. 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孔雀造弥勒像   北魏普泰二年(532年)


一弥勒二菩萨像。通高23.5、宽 9.5厘米。主尊高8.3厘米,高肉髻,面清癯。内着僧祗支,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衣纹简练。双手作施无畏与愿印,赤足立于覆莲座上,下为四足方座。身后有两道同心圆头光和两道下端内收的椭圆形身光,头光内浅浮雕莲瓣纹。


左胁侍菩萨高6.4厘米,束发,面清癯。裸上身,披长巾,长巾自双肩平行下垂至膝再上绕双臂垂于身体两侧。下着长裙,双手合十。右胁侍菩萨与之相同。二菩萨分别赤足立于从主尊所立覆莲座两侧生出的莲台上。三像后共铸莲瓣状大光背,沿光背边缘阴刻一线,内饰火焰纹。光背后刻铭文:“普泰二年四月八日,佛弟子孔雀为亡妻马口口造弥勒像一躯供养,原之后口耶”。

  • 龙华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6/8 16:43:51
  • 来自:中国 山东 滨州
  1. 1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菩萨立像,由像身和底座组成。菩萨头后有桃形头光,头光底部与双肩相连;戴花蔓宝冠,冠正中饰火焰宝珠,宝缯垂肩;面圆,长眉细目。上身裸露,带项圈,肩挎披帛与璎珞,帛带绕臂垂于身体两侧,璎珞自双肩垂至腹前交叉,复分垂至近膝处绕向身后;右手半握上举至右肩处,左手沿体侧下垂,食指与拇指间捻一宝珠;下身着贴体长裙,外罩短裙,裙上沿外翻,腰间束带;跣足,立于带榫柱的半圆台面上,榫柱插入下方带卯孔的莲座内。像身背面平素。底座上部为4片复瓣覆莲,覆莲正中有半圆形卯孔,下部为双层叠涩方座,座内部中空。通高22﹒2、头光厚0﹒6、头光高5﹒3、头光宽4﹒3、像高16﹒1、肩宽3﹒4、臀宽4﹒8、衣下摆宽4﹒3厘米;底座高3﹒7厘米,座底边长7﹒5厘米。
  • 龙华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6/8 16:44:18
  • 来自:中国 山东 滨州
  1. 1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佛头像,2002年冬龙华寺遗址出土。仅存头部,颈部以下残缺。佛像头后有桃形头光,尖部前倾,头光上保留有红色彩绘;珠状发髻,肉髻低平;面圆,弯眉细目,鼻残,嘴唇隆起,双耳垂肩。背面平素,头光高6﹒8、头光厚0﹒9、头光宽6﹒8、头高3﹒7厘米。
  • 龙华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6/8 16:44:41
  • 来自:中国 山东 滨州
  1. 12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菩萨头像,仅存头部,颈部以下残缺。菩萨头后有桃形头光,头戴“山”字形宝冠,束缯带,面相方圆,长眉细目。背面平素,头光高6、头光宽6、头光厚1﹒2、头高3﹒6厘米。
  • 龙华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6/8 16:45:28
  • 来自:中国 山东 滨州
  1. 1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佛倚坐像,像颈部以上、座榫以下缺。倚坐于倒阶梯状座上,座底部带柱状榫,已残。像后有舟形大背光,背光底部与座相连,内饰凸起的同心椭圆纹,边缘饰卷草纹。佛像内着袒右僧祗支,衣领外翻,腰间束带;外罩袒右袈裟,衣领顺左肩搭下;衣薄贴体,双腿与两腿间衣纹呈“U”字状平行下垂。双臂裸露,双手于胸前做说法印;跣足,脚背朝向正前方。背面平素。残高10﹒6、像残高9﹒8、背光宽7﹒2、背光厚0﹒5厘米。
  • 龙华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6/8 16:46:08
  • 来自:中国 山东 滨州
  1. 1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线刻菩萨
青石质,菩萨刻石板上,石板已残,残高48、残宽39、厚9厘米。菩萨像仅余头部至腹部部分,菩萨头戴宝冠,面部圆润,弯月眉,双目凝视前下方,嘴唇微启。头后有头光。颈部下刻两道阴线。裸上身,戴项饰,臂戴钏,腕带镯,披长巾,璎珞斜挂。双手举于胸前,姿势曼妙。其雕刻形式是在磨平的石面上直接用阴线雕刻。该作品刻画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所刻线条潇洒流畅、遒劲连绵,如“春蚕吐丝”,可以说是博兴发现的线刻作品中的代表之作。
  • 龙华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6/8 16:47:05
  • 来自:中国 山东 滨州
  1. 1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白石比丘立像
北朝。缺足,残高96厘米。这件造像雕造的非常独特,螺旋状发髻,脸庞清秀,眉眼细长,眼睑低垂,唇薄,似带微笑,袒右胸,斜披贴体袈裟,衣纹凸起,具有典型的印度秣菟罗式风格。双手已残,袈裟底边至脚踝部以上,双脚残缺。身上原饰贴金,可惜多已脱落。2004年,这件造像赴日本东京参加了国家文物局主办的“中国国宝展II”
  • 龙华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6/8 16:47:26
  • 来自:中国 山东 滨州
  1. 1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青石阿弥陀佛立佛
北朝。青石单身佛立像,通高216厘米。宝珠状发髻,肉髻低平,面方圆,细眉善目,嘴角含笑,双耳下垂。着圆领通肩大衣,衣薄贴体,衣纹呈“u”字状平行下垂,双手作施无畏于愿印,右手残,腹部凸起,赤足立于带榫莲台上。
  • 龙华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6/8 16:47:52
  • 来自:中国 山东 滨州
  1. 1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青石佛头
北朝。佛像仅余头部,残高16厘米。宝珠状发髻,肉髻低平。面长圆,长眉细目,鼻挺,双耳下垂。
  • 龙华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6/8 16:48:20
  • 来自:中国 山东 滨州
  1. 1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青石菩萨头
北朝。菩萨仅余头部,残高11.6、宽8.8厘米。菩萨面方圆,长眉细目,鼻挺,嘴角上扬。戴宝缯,额前蓄发。
  • 龙华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6/8 16:48:52
  • 来自:中国 山东 滨州
  1. 1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青石大势至立像
北齐。通高195、像高163厘米。头戴宝冠,宝冠正中有一宝瓶。面方圆,弯眉细目,戴项圈与璎珞,璎珞两束,一束呈“U”字状挂于胸前,另一束自颈部垂至胸前,相交后垂至腰部再绕于身后。臂带钏,披长巾,小臂及手均残。下着贴体长裙,腰带于腹前打结后垂于膝部,右腿直立,左腿微曲,颇具动感。赤足立于带榫莲台上。颈部及上半身断,现粘接在一起。
  • 龙华寺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6/8 16:49:22
  • 来自:中国 山东 滨州
  1. 2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龙华碑(包括碑帽)
    龙华寺遗址发现。道光二十年(1840年)《博兴县志》载:“龙华寺,在城东北二十里崇德社。隋时敕建也,有半截碑,篆额曰‘奉为高祖文皇帝敬造龙华碑’”,说明当时有碑,且为残碑。民国二十五年《博兴县志》载:“隋龙华寺仁寿残碑,十年前博兴县出土,仅存碑之上半,字体风华靡丽,宛然新刻”。可见龙华碑在道光二十年之后后被埋于地下,直至民国十二年才又被挖出来。解放前夕龙华碑曾被充石料用于黄河防汛,后被有识之士发现后截回,置于原处。1952年,运到县文化馆,后因馆址变更又为草垛覆盖,未料因祸得福,使其免遭“十年浩劫”之难。1979-1999年先后年藏于县图书馆、文物管理所,2000年藏博兴县博物馆。
    龙华碑原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现只余碑首、碑身,碑座遗失。碑身下部残缺,残通高2.36、宽1.06米。碑首为螭首,四龙缠绕,碑首下部正中有圭首形平面,正面背面雕刻相同,只是背面圭首形平面上平素无雕刻,正面圭首形平面上刻飞白篆书:“奉为高祖文皇帝敬造龙华碑”。。
    碑身残高142厘米,正文27行,行存50字,楷书。碑身上文字有人为毁坏的痕迹,民国二十五年《博兴县志》上记载:“隋龙华寺仁寿残碑,……有燕估打碑数日,临去,将仁寿三年以下二十字击坏,意以所拓为旧本,可以居奇”,
龙华碑对于对于研究龙华寺遗址的规模、历史及当时的书法、雕塑等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因而被有关专家、学者称之为是博兴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