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工作三十年每人每天只领7毛钱的工资

  • 子实山无
楼主回复
  • 阅读:2271
  • 回复:11
  • 发表于:2012/3/16 9:53:11
  • 来自:山东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博兴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有8位普普通通的农村老人。自1980年开始,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他们一直坚守在漫漫荒山上,目的只有一个——种树、护林。

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老人,有半辈子花在了种树上。从当初的敦实壮汉,到如今的老态龙钟,8位农村老汉为后人们留下了什么?政府有了统计结果:13.6万亩树林。8位老人已经将他们种下的13.6万亩树林全部无偿捐献给了当地政府。

今天,8位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已经全部下山,回归到普通的农家生活之中。

2月下旬,都市时报记者赶往陆良,走近“陆良八老”,试图呈现8位老人为之奉献了30年的那段绿色往事。

陆良“花木山林场”的诞生

从陆良县城出发,车行半小时左右,便会驶到一条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上。沿途,顺着车窗往外看,不远处的高山上大多遍布乱石,只有低矮的小灌木和稀疏的草丛。“这是典型的岩溶地貌,土地石漠化程度比较严重。”当地宣传部门工作人员解释。

车辆继续前进,不久,道路两旁的大山突然变换了一种颜色,满眼的郁郁葱葱,将荒山尽数覆盖。“这就是那八位老人的功劳,是他们把树种在了那原本的荒山上。”

这里,就是被称为“花木山林场”的7400余亩林地。此地距陆良县城约30公里。由王小苗等8位老人牵头,硬是在荒山上造出了一片林区。

在老人们的记忆里,曾经的“花木山林场”只是一片大山,既没有花也没有木,除了满眼的山石,再无其他。

“1980年年末,当时的大队民兵营长王小苗在带领民兵上花木山训练打靶时,发现目光所及竟是满眼荒芜。在一次次内心隐隐作痛之后,‘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的感觉无时无刻不在侵扰着他”。——这是此前见诸媒体上的、“领头人”王小苗决定上山开荒种树的解释。

当时,王小苗征得了所在大队领导的同意。在他的召唤下,出于朋友、兄弟情谊,有7个人欣然应允,加入了他的种树队伍。从挥起锄头凿开第一个树坑起,这八位汉子或许未曾想到,此后漫长的人生岁月里,他们将始终与这座山、这片林为伴。

光秃秃的石头山,一锄头下去,没凿开坑,却与顽石相碰,火星四溅。几位老人都清楚地记得,山石太硬,一把新锄头挖不了几个坑就要报废。等千辛万苦地挖好树坑,把树种撒进去,又迟迟不见种子发芽。刨开树坑一看,树种已不翼而飞。“山上的小鸟、老鼠常常过来祸害,一不小心树种就被它们偷吃了。”

为了保证合适的时节,王小苗等人选择在冬季上山。海拔2000多米的花木山上天寒地冻,他们只能在山上临时搭就的简陋棚子里入睡,第二天一早,就得冒着严寒挖树坑、填埋土壤。花木山终年缺水,所种树苗只有等雨水来浇灌。每到雨季来临之时,为了保证树苗的成活率,他们只能一次次地冒雨栽种……

这段艰难的“培绿”之路,前后历时4年。到了1984年年中,占地7400余亩的林场,已经具备了雏形。为了纪念大家曾经的艰辛付出,8个人一致同意,将这片林场取名为“花木山林场”。这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 子实山无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3/16 9:54:00
  • 来自:山东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8个人种树,每人每天7毛钱收入

“花木山林场”建成之后,一段时间里,8个人自然而然转变身份,成了护林员。他们一直守在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林场里,巡山、护林。

花木山造林成功的消息很快不胫而走。一时间,有不少附近的乡镇派人找上门来,请求王小苗他们前去帮助造林。虽然都亲身经历过在荒山上植树造林的艰辛,而且报酬微薄,但他们仍然决定:去!原因很朴素:“虽然苦,但算下来,上山种树每天还能赚7毛钱,在村里生产队干活每天只有2毛钱,种树的收入要多很多。”

有关“每天7毛钱收入”的说法已是后话。其实,上山种树之初,谁也没法保证他们每天都能挣到7毛钱。而且,种的树若不能通过林业部门验收,他们的全部辛苦将化为乌有,一分钱都拿不到。根据当时的政策,必须等所种树木的成活率达到一定比例,政府部门才会以10元/亩的价格予以兑付(后来这个数字涨到了15元/亩)。

在这8个人植出“花木山林场”的过程中,虽然大家都不识字,但他们已经在实践中积累了挑种、育苗、移栽、管护等一整套成功经验,特别是“先育苗后移栽”的方法,被证明大大提高了荒山造林的成功率。其他乡镇之所以来邀请他们去造林,正是看中了他们的成功经验。

从附近的乡镇开始,8个汉子率领数百名普通村民组成的造林队伍,走遍了陆良县的周边,甚至还去了附近的师宗县。以前他们离家仅有数公里,后来离家越来越远,十公里、几十公里、上百公里……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他们带领的造林队伍肩背树苗,一箩筐一箩筐地背上山去。从购买种子开始,圈地育苗、整理土地、上山挖坑、挖土移栽、管理维护,一系列的工作全部靠这支造林队伍做下去。

等这一系列过程结束,他们才有空坐下来算账。除去种子费、育苗费、预整地费、移栽费、生活费,每造林一亩并验收合格,造林队员每人每天确实只有7毛钱收入。
  
  • 子实山无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3/16 9:55:11
  • 来自:山东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守山三天水米未进

用11年在山上种树,再花19年守山。王小苗虽然不识字,但多年干下来,他也算被锤炼成了半个林业专家。1983年的一天,为了守护这些树木,王小苗差点连命都搭进去了。

当时,王小苗和王德映一同守山,三天水米未进。第三天中午,王小苗一屁股坐在一棵树下就睡了过去,王德映喊了半天都喊不醒。后来天气变化,天上响了一声炸雷,惊醒了王小苗。王德映见情况不妙,赶紧下山找来自家的小马车,将王小苗送进县医院。

王小苗的老伴查彩英当晚赶到医院时,被吓得不轻——王小苗说不出话,连眼睛也不会眨了。医生赶紧安慰查彩英,说王小苗没病,就是胃里没有食物而已。查彩英恳求医生先行救治,第二天牵了家里的一头老黄牛卖掉,凑够了医药费。待王小苗出院时,一头老黄牛的钱刚好花完。

关于守山,王小苗也有一套自己摸索的做法。在家时,王小苗烟不离手;到了山上,为了抗拒烟瘾,王小苗干脆把烟和打火机都留在家里,巡山的时候,见到放牛的年轻人,王小苗都会要求对方交出***和打火机,毫不客气。虽然这种方式有些粗暴,但年轻人都比较尊重这个老汉。王小苗说,迄今为止还没有碰到过不配合的人。
  
  • 子实山无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3/16 9:55:44
  • 来自:山东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要是能让我再守几年,就更好了”

当初,听说哥哥王家寿要跟人一起上山种树,王长取就跟着哥哥一同上了山。这一去,足足种了30年的树。这些年里,哥俩的生活重心除了种树,还是种树。

王长取不爱说话,跟哥哥在一起的时候,他更愿意专心听着哥哥说。王家寿说,弟弟以前并不是沉默少言。“主要是因为他的儿子犯罪,在监狱里面。”

在王长取印象中,曾经种树的那个时候,他一般都是带着百把人一起上山,一干就是一整天,毫不顾及什么刮风下雨。那时的他意气风发,他回忆说:“那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带着一帮人一起植树造林,很光荣,人也很有斗志。”

种树的那些年里,王长取说自己“基本不怎么回家”,白天山上种树,晚上睡在山里。王长取认为,虽然种树很苦很累,但起码还有收获,还能拿点工钱,他自己没什么其他的本事,种树除了多费点力气、多辛苦一点,还能多挣点钱给家里。每每拿到工钱,王长取都舍不得乱花一分,全部带回家,交给老伴武子梅。

为了赶时间挖树坑,保证下一年雨季来时能及时把树苗种上,王长取曾连续5年没有回家过春节。

曾经的辛苦,老人已经不愿再提。他只记得,当初自己连山洞里都住过。碰上冬天山上下雪,他只能裹着一床单薄的被子,在寒冷中度过漫漫长夜。第二天一早,爬起来,他又开始种树了。“当时倒没觉得有多苦,就想着等我们把树种好了,通过验收了,跟着我们干的人就能拿到工钱了。”
  
  • 子实山无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3/16 9:56:06
  • 来自:山东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虽然亲手种起树木,又守护林场这么多年,而且一直没靠这份“工作”赚大钱,但王长取与其他7位老人却始终坚持。“毕竟林场是我们八个人建起来的,所以就想着,希望把看管林场这件事一直做下去。”

曾经在石头荒山上“见缝插针”般的挖坑、种树经历,王长取一直不曾忘记。每当巡山时看着眼前一棵棵拔地而起的高大松树,他就觉得心里很踏实、很高兴。8位老人守山护林的这些年里,整个花木山林场没有发生过一起山火,没有发生过一起偷砍盗伐事件。

而今,八老一起下山回家了。这在王长取的心里留下了遗憾:“我身体还行,还能干得动。要是能让我再守几年,等我实在干不动了再下来,就更好了。”
  • 子实山无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3/16 9:56:50
  • 来自:山东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落下一身病,老了吃药的钱都没有

 84岁的王云方,如今已经直不起腰来了。几成弓形的身体,借助一根拐棍的支撑,一步步挪动着。一步,两步,三步。每走三步,他都会停下来站一会儿。生活在农村的王云方,一辈子都在与农活打交道。而今,他已步入人生黄昏时节,那枯如干枝的面部肌肤,证明着他的年华已经逝去。

坐在椅子上说话的王云方,不时用手紧按着左边的小腹部位,同时使劲弓起身体,踮起左脚,凸出大腿,将左边的身体挤压在左大腿上面,死死顶着。王云方说,他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是常常觉得自己小腹那里不太好受,只有像这样使劲“顶上一会儿”,人才会好受一些。

王云方说,跟随王小苗种了30年的树,他几乎没怎么管过家里的大小事务。甚至连儿子盖新房、娶媳妇的大事,他都没有怎么出过力,一切全靠儿子自己辛苦操办。王云方一直觉得,自己“作为父亲很无能,没担负起一名父亲应尽的责任”。

“养儿防老”是古训。按理说,老人们辛苦了一辈子,年老了,也该享享来自儿女的那份孝敬了。可是,王云方却说:“我不好意思,我对不起我的儿女。”2011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心肌梗塞差点要了王云方的命。住院花掉的1万多元让王云方时刻如芒在背,他觉得是自己拖累了儿子一家。
  • 子实山无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3/16 9:57:18
  • 来自:山东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现在的王云方,什么活都干不动了,每天也只能到处走走。“落下一身病,什么也干不了了。”种树的那些日子里,王云方种完树后,就一直和其他7位老人守在花木山林场,看护幼苗,提防山火。直到2010年跟大家一起“退休”,从山上下来。下山后,政府给每位老人发了2000元钱。王云方不知道为什么人家发钱给他,只是跟其他老人一起,接受了这笔钱。

2000元钱,过了2年,也许已经剩不下多少了。“一辈子钱没苦着,老了吃药的钱都没有。”一想起自己看病、吃药的事,王云方有些不开心。“我能动弹的时候,没管儿子的生活,现在老了不能动了,却让儿子养着,心里不得劲。我不知道怎么说……我希望,多少能给个吃药的钱,不要一辈子白苦了,到老了,也没人管我们了。”王云方说,希望政府能考虑一下他的实际情况,每月给他几十块钱的生活费,“起码,自己吃药的钱就有了。”

王云方的儿子王国平今年46岁,当小学教师。他的两个儿子先后考上大学,每年光是付学费就要将近4万元,这让这个中年男子倍感压力。而今,虽然老父亲跟着自己一起生活,但顿顿水煮洋芋的日子,让儿子总觉得无奈,“我就是希望他(王云方)在晚年,能过上有一定保障的生活。毕竟,他曾经做了一些事情。”
  • 我爱我家
  • 发表于:2012/3/16 9:58:09
  • 来自:山东
  1. 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 ﹏花为谁落、
  • 发表于:2012/3/16 10:07:27
  • 来自:山东
  1. 1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几位老人很伟大
  • 东叶寻北
  • 发表于:2012/3/16 10:34:24
  • 来自:山东
  1. 1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忠实的守山者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